学习与研讨

单位: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邮编:210013

电话:025-83382671 83382672

E-mial:jscfy@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

《城市评论》第33期:新质生产力共识形成威势初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3-23 23:24:32



\

 


内部参阅                                  总第179期

城 市 评 论                     33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2024年3月18日 
 
 

【本期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共识形成与开局发展·

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新理论与新要求                        (2)
思想理论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和研究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方略                      (2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国行动和良好开局                      (25)      

                 

 
新质生产力共识形成威势初显
 
 
汇集梳理:钱 伯 华

 

    【编者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论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月来特别是近期,全党全国学习理解、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新质生产力思想理论和发展要求的热潮迅速兴起。本期刊发紧扣新质生产力的学习研究、筹谋举措以及行动开局之综述,供各级领导、各有关方面阅研、参考和使用。

 
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提出新质生产力新理论与新要求


\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一、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场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理论与发展新要求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3月7日,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习近平主席重点围绕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提出要求。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什么能力,应当如何布局?除了“新质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还重点谈到“新质战斗力”。早在2019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时就指出,要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增加新质战斗力比重。此后,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部队时多次谈到,要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新质战斗力建设,我们已有所成。这次他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提升新质战斗力,仍然重任在肩。这也是习近平主席要求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主席在江苏代表团重点谈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就要提升“新质战斗力”。
       这次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他说,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详细阐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强调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时,总书记使用“特别是”的句式着重强调了两个关键词:“原创性”和“颠覆性”。“原创性”和“颠覆性”,既是“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是“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
       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同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江苏代表共商国是,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求“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思想理论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和研究
 
        之1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自2023年9月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多次对其进行阐述、部署。何为新质生产力?权威提法是——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核心标志中指向的“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由此也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四个方面:新劳动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
       新质生产力的“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质态,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二是质效,新质生产力要使得生产工艺、品质大幅提升,要以新技术新产品驱动新的社会需求。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发展落差。培育新质生产力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先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
       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三大优势条件: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基础;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我国接受大学教育人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产学研融合生态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不当竞争和地方保护导致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也是短板所在。
       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这提示我们,要把注意力往前端转移,积极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从鼓励“技术模仿”到引导进行“试错型”探索,让科研人才和企业敢闯敢试。
       之2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 新质生产力的英文翻译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的英文翻译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3. 新质生产力一词最早是在何时提出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4.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之3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1.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也是生产力,通俗一点依然离不开生产,离不开创造,本质没有变化。
       变化大的是“新质”,是在增长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彻底改变。
       一是改变生产力的增长方式。以前的增长方式是不是有些粗放,要改变成精细化;以前的增长方式是不是效能低,要改变成低能耗高产出;以前的增长方式是不是技术含量不够高,要改变成科技或技术密度高的方式。
       二是改变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以前的发展路径过于传统,不够先进。现在向三高挺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大市场供给与需求为基础,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离不开创造。
       生产、创造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也是一切生产创造的源头。
        不少文章长篇论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大致有五项,全部与人有关:(1)劳动者素质。(2)劳动资料改进与应用。(3)劳动对象扩张。(4)科学技术进步。(5)管理水平提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普通的词汇前面加“新”字等,马上发生变化,高度立即上来了,也让人耳目一新。
       2. 新质生产力释放出的信息,总结下来就是要“创新”,要“高”、要“新”、要“质量”, 关键是要求管理层和队伍上下一心,改变旧思维,统一思想求“变”,追求更有质量的发展,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
       3. 新质生产力利好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同时,宣布优化经济政策的工具箱,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始,做到先立后破,求真务实,切实可行。
       对于传统行业或产业内的企业和个体,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强化以及接下来的执行,是一个利好。传统产业不一定会直接得到多少实惠,但至少可以使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定心、增强信心,而信心胜过黄金,能够稳定人心,稳定经济和社会。
       之4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之5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统一。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键要素,因此,也可将生产力视为这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系统。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发生质的跃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和新的劳动资料。
       具体来看,一是新的劳动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那些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的需求,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一大批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术,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更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为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劳动者提质赋能,催生经济系统内部的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新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为新的劳动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多媒体等数据被加工后成为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有效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后可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效应,并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产业。三是新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和数据不仅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注入了可无限循环利用的新的劳动对象,同时注入了新的生产工具,即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机器体系为主体的信息工具。信息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工业生产力系统中的生产工具以机器设备为主体,而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能源、机器设备等要素资源进行整合,也需要数字经济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再造背景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升级过程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环节攀升的支持,并且更多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同时,这些新的劳动资料具有明显的正反馈、网络化、节点式特征及高度的知识密集性和强大的外部性,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产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关键特征。
       一是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领域,其本质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具体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科技与产业结合形成的产物。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兴起、不断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并非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其扎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之中,以新产业的壮大升级实现生产力跃升,因此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的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干细胞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等技术创新更加密集,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新材料等重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层出不穷,新兴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颠覆性影响,推动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推动一大批先进和前沿技术尽快涌现、不断产业化并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科技、金融、人才、数据、信息等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组合方式发生变化,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带动产出效益、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现质的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求科学技术、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并且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的协同范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四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生产力忽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是兼顾发展与保护、重视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强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下推进可持续发展,因而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普及;由通晓绿色科技、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劳动者,以清洁生产的机器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以绿色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对象等组成,是绿色理念得到普及、生态价值充分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注重系统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生产力。

 
\

       之6  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著文,全面解读和阐述新质生产力(全文转发推介如下)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数字经济
       既然新质生产力是新概念,就需要对其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性质不是指的制度性质,而是发展水准的性质。因为生产关系才涉及制度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新质生产力指的是生产力的新水准、新质态,是生产力水准的质变。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
       对生产力本身有质和量的评价,与投入要素的量和质相关。马克思认为,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其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越来越成为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反映这个生产力要素质的提升。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就是说,生产力水准(即质)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产生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就产生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只有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走在前列并占领制高点。
       生产力性质和质态有新旧的区别。每个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新”都有时代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现阶段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竞争。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一方面适应生产力具有最活跃最革命的特点,发展生产力需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发展阶段的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时是不会自动退出的,因此新质生产力有个迭代升级的要求。就是说,在每个阶段对该时代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扩大其应用场景,使其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培植下一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和产业不断升级。这是在现代化中走在前列的可靠保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宏观上可以把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促使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
        (一) 新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不仅仅在于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所反映的新科技的质态,即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世界范围内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产生了新生产力,每个时期新科技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都是新质生产力。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是新科技的生产力作用。新科技生产力基础是科技的革命性突破。这种突破反映为每个经济时代的新动能。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热力,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网力以及当前正在推进的数字经济产生的算力都是特定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科技属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尤其是颠覆性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研发并整合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科技。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需要发展国际最新科技。不仅要跟踪,更要与发达国家并跑,并且在重要领域领跑。为此,特别需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麦肯锡提出的2023年最被关注的科技趋势包括:(1)人工智能革命,如应用型人工智能等;(2)构建数字未来,如下一代软件开发等;(3)计算和连接的前沿,如先进连接技术、云以及边缘计算、量子技术等;(4)尖端工程技术,如未来出行、未来生物工程、太空技术等;(5)可持续发展,如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其他气候相关的技术等。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所有这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仅要受到关注,更要有所突破。
       (二) 新产业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
马克思指出,区分经济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使用什么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反映一定经济时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水平。这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生产工具突破性改进及广泛应用上。如前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产生的蒸汽机、电动机。现阶段的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是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如计算机、互联网平台、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等。提供这些新生产工具的产业就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根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现代竞争力是以产业为度量单位的。这就是说,进入新发展阶段,尽管生产工具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性质,但更多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并反映生产力的质的提升。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准及其所占比重反映社会生产力性质的旧还是新。
       一般是先有科技革命后有产业革命。过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间隔期。也就是科技革命从产生到产业上的相应变革,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现在,产业革命几乎与科技革命同时进行,新科技直接转化为新产业。由于科技日新月异,新产业的生命周期也明显缩短。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超前研究未来科技,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这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只是涉及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涉及建立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依次递进的产业体系。
        (三) 新能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中,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新能源和新材料。
       对几次产业革命也有从能源角度区分的。已有的工业革命成果被称为“化石能源的时代”。化石能源至今仍然是各个产业的能源基础,但已经属于旧质生产力,说它是旧质生产力,如里夫金所说,主要有三点:第一,进入21世纪,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第二,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运转乏力;第三,使用化石能源的工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破坏了气候生态系统,并危及人类健康。这就提出了寻求新能源的能源革命的要求。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能源属于新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宣示了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发展和利用本身就属于新质生产力,会带动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长和绿色协同推进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基础是发展绿色技术创造的新质生产力。由此催生以新能源(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新科技和工业革命,当然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阶段采用的节能减排的新科技也应该归于新质生产力。
        (四)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可以说是当前阶段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质态,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都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当前世界范围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新赛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当前数字经济之所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主要是其包含了全新的三个要素: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二是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网力以后的新动力;三是算法成为现代科技的新方法。这三个方面赋能各个产业就是新质生产力效应。现在依托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云技术、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数字产业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供新质生产力。按此特点,数字技术越是尖端,数字平台规模越大,应用越是广泛,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越大。
       现在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需要充分利用其新质生产力的成果。由此提出数字经济的迭代升级的要求。所谓迭代,就是既有现代的,又有新一代的。强调现代的数字经济就是要求当前数字经济的应用范围和场景有待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一些领先领域如5G技术上持续保持优势,在一些瓶颈和“卡脖子”领域如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机器人等方面取得突破。强调新一代的数字经济就是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升级,培育新的生产力。其着力点在增强算力、优化算法,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如6G),努力在新一代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进入国际前沿。促进数字产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提供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
        二、新科技融入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新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其产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直接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这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思想,以新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创新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
       高级化的产业基础是新质生产力提供的。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有信息、云计算、量子通信、智能和绿色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其路径就是,“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各个产业,着力点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先是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促进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创新新产业。其次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运营数字化。就如某个制造业企业家所说的,核心业务全在网上,管理都靠软件,产品都能智能化。最后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尤其是攻克前沿性的人工智能、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并扩大其应用场景。
       产业基础高级化不仅是指产业高端化,对传统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意义。传统产业面广量大。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但其产业基础不升级就要被淘汰。传统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传统产业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基础高级化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提出了强烈需求。当年的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就是为全社会通过互联网平台跨入了数字经济的大门。今天同样需要加快与新质生产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如云技术、区块链等)建设,以新基建打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大门。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是依次递进的体系。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先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就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从产业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面对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实质上也是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现代化需要抓住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同发达国家并跑,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站上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的具有新质生产力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1)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的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2)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3)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4)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融合的直接影响和重要特征是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今天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明天就可能不新了。由此提出超前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的迫切性。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或者说是萌芽期,它是新兴产业的早期形态。随着技术的成熟、扩散,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会成为对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因此,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所培育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使未来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成为主导产业,从而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升级。
       根据国际专业性机构的预测,未来产业主要涉及:(1)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场景创新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方式。(2)生物技术产业。以基因编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生物技术与信息深度融合已成必然,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成为发展热点。(3)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未来能源的氢能、太阳能、核能和其他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智能电网技术等,正在改变能源结构。(4)战略空间产业。深空、深海、深地等战略空间科技与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整体统一”的地球系统时代。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虽然没有使用新质生产力概念,但均在对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以及由此可能推动的产业变革进行超前布局。如美国制定出台《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德国提出的以“工业4.0”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等。
       未来产业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构建创新未来产业的生态以激励未来产业创新。这种生态主要涉及:(1)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基础研究成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平台和机制,促进新科技向新产业的转化;(2)未来产业一般是创新型小微企业首先创新的,因此需要重视创新型小微企业的产业创新,尤其需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风险投资;(3)创新新产业需要足够的风险投资,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科创板之类的资本市场和其他各类风险投资市场,使创新未来产业的投资进出顺畅;(4)创新未来产业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就会犯错,错了再试才会成功,因此需要建立产业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
       三、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由上述新质生产力内涵所知,创新是指科技和产业相融合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综合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劳动力要素,而是创新人才要素。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一) 科技企业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集聚的高端创新人才,既涉及高端科技人才,也涉及高素质劳动力。这里特别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企业是创新主体,不等于说所有企业都能成为创新主体,关键是企业中要有创新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就是企业家,尤其是科技企业家。对企业家的创新素质和职能,从熊彼特开始经济学家们有一系列的界定和论述。熊彼特把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根据熊彼特的定义,经营者只有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成为企业家。“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这自然是一条规则。” 创新有风险,厌恶风险就没有创新。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被归结为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就是说,企业家不但不厌恶风险,而且敢冒风险、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这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对科技企业家来说,只是具备创新精神还是不够的。科技企业家不只是主要的投资者,更是孵化新技术的引导者。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企业家还需要具有创新的思维,一方面,科技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素质,敢冒风险,能够洞察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家具有科学家的素质,能够洞察科学新发现的科学价值,体现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也就是敏锐地发现并引领新质生产力的趋势。就像当年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发现IT引领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当今的马斯克等则正在引领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华为正在引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我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培育和造就科技企业家。
       由于当今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融合,科技企业家需要具有围绕创新组合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尤其是协调产学研各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得以成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进行集成,对多个主体进入的新技术孵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是科技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既引导科学新发现孵化新技术的导向,又引导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科技企业家的这种导向实际上是主动连接市场和科技创新过程。成功的科技企业家既能对孵化的新技术导向,又能对消费者导向。由此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一般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科技企业家引导创造消费者和科技创新结合进行的模式中,科技创新和市场导向直接互动,就不存在传统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中所要经历的“试错”阶段,因而可以加快创新的过程,减少创新的风险。概括起来,科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突出在三个方面:(1)通过企业家的组织和协调,形成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互作用。科技企业家所推动的企业创新的动力不只是竞争,更是合作,尤其是进入其创新链的各个主体间的合作。(2)企业从孵化新技术阶段就进入的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协同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科技企业家的组织职能就在于不间断地引导创新并根据最终的市场目标及时调整创新方向,直至开发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进入市场并取得财务回报。(3)各类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很大程度上靠科技企业家的作用,人尽其才是对人才的最大吸引力。
       上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科技企业家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集聚并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要求。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培育科技企业家,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既要促使企业家具有科学家的视野,又要促使科技创业的科学家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
        (二) 建立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对人才的吸引力,物质待遇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宽松的自由探索环境。人才高地依托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三者相辅相成。一个地区产业越高端,吸引到的人才越高端。这就是说,创新高地必然能够成为人才高地。其原因是创新高地能够为高端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所要建设的创新高地既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高地,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创新高地,而是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尤其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高地,主要涉及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高地没有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之分,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进入同一起跑线。就像贵州能够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的高地一样,后发地区可以在建设创新高地上实现弯道超车。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性特征,所要建立的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有如下特征:
       首先,突出开放式。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讲话,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创新高地要立足于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不能忽视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遇阻的条件下,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尤其是创新人才)进行开放式创新,共同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业技术,是较为可靠的途径。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涉及创新的对内对外开放,不仅要求大学和企业的相互开放,还要求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研究以及研发机构孵化新技术的对外开放。其重要生态就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其次,突出高水平基础研究。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新科技基本上源于基础研究成果。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地,其高水平基础研究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超前投资。对大学来说,其基础研究的创新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以创新未来产业技术为导向。
       再次,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产业既要有处于国际前沿的技术,又要有未来市场价值。大学与企业共建高新技术研究院,在所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上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互动合作,可以使创新的技术和产业既进入前沿,又有市场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
       最后,升级各类科技园、产业园。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里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有条件在迭代升级中成为培植新质生产力的高地。正像新产业的生命周期缩短一样,已有的科技园、产业园集聚的科技创业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其升级要求更为迫切。美国的硅谷曾经为发展信息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注意到,2023年10月23日,拜登政府通过美国商务部(DOC)经济发展管理局(EDA)宣布在全美范围内指定31个区域技术中心,以启动“技术中心”(tech hubs)计划的第一阶段。技术中心计划将为美国打造关键技术生态系统,使其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领导者。这31个技术中心分布在全美32个州,重点关注8个领域,包括3个自主系统技术中心、2个量子技术中心、6个生物技术中心、5个精准医疗技术中心、5个清洁能源技术中心、2个关键矿物技术中心、4个半导体制造技术中心以及4个材料制造技术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实际上是培育新一代新质生产力科技园、产业园。这对我国发展新科技新产业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地是挑战更是启发。基于科技园、产业园的培植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其迭代升级的路径可以考虑把代表旧质生产力的项目和产业逐步移出,做强新质生产力项目,吸引下一代新质生产力项目和产业入园。当然也可以直接发展体现新一代新质生产力的新的科技园和产业园。
       各类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一个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观要素。高科技人口密度决定一个地区的新质生产力的密度。一个地区集聚人才的环境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城市化水平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同时,所在单位的科研条件及自由探索的环境对吸引高端人才也非常重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不但不能落后,还要与技术赛跑。如果说已有的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简单劳动的岗位,那么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复杂劳动岗位。因此,一方面,科技创新人员的知识要不断更新。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等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学科内容需要超前布局。例如,近期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要求各个学科都要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进行学科建设,就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教育先行。另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育克服数字鸿沟之类的新科技鸿沟,促使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大军。

 
\

 
        之7  具有直辖市领导从政经验的黄奇帆同志谈新质生产力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题为《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解释了他眼中的新质生产力。在其看来,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一个新是“新制造”。 “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以下五个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二是新的制造技术。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四是新的生产要素。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如今,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50%~60%的附加值。第二个特征是,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个特征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其GDP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比之下,服务业的这三个特征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截至2022年,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的30%。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就能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也就提升了。
       第三个新是“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有两个关键推力。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就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国务院的这些措施正是这个改革的内在目标。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消费互联网做得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国内的产业互联网,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数字系统,这是在讲一个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就跟我们20世纪90年代讲的SaaS(软件即服务)、2000年以后讲的ERP(企业资源计划)一样,是企业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是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自动化的产业互联网系统。但是市场正在发展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它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产生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销售额,同时产生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金融结算,还会产生物流和各种其他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谁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
       总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并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方略
 
        之1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第一,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二,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第三,要围绕战略任务科学布局,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四,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此外,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需要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六,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资金扶持、市场准入等支持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最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之2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还是一个系统的政治和社会过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长期结果。新质生产力既发端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又孕育于现有物质基础和制度的总和之中。因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大动力,还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作用,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许多研究共同指向是:制度在形成新的社会生产力中发挥着不亚于技术革命的重要作用,因此改革旧有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能力培育强大动力,必须向全面深化改革发掘源泉,寻找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一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好金融资本组织和扩大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构建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体制机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促进科技创新摆在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的首要位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五篇文章之首。未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快建立起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向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的机制,破除制度性壁垒,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资本长期协同发展。
       二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视同仁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权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自由流动。
       三是加快完善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新质生产力在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解放推向新高度的同时,也深化了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与经济结构转型仍然存在一定脱节,这不仅带来社会治理风险隐患,还导致我国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朝着更好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方向前进,背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重大技术变革和固定资本更新。必须对此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劳动保护、工资保障、社会保险等兜底性保障政策,加强转移支付的结构性优化,重点向农村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倾斜,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职业培训制度,引导企业帮助劳动者优化劳动技能结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
       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尊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本流动等按照价值规律充分运行,减少行政力量对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同时坚持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合理运用宏观政策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有关领域聚集,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提高市场经济的法治水平,以有为治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内生活力.
       五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要求科技创新的社会化,能否将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主体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决定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败。党的领导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把党的领导优势不断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之3  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主题,也是改革目标。新质生产力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关联,只有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去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个别缺乏发展基础的地区,不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由包装传统产业,而是应鼓励改革创新,优先发展数字技术,加快实现传统生产力螺旋式上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因素。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生产力,并提高生产效率。新时代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和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力度,瞄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聚焦科技领域的“卡脖子”环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务必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务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国行动和良好开局
 
        之1  江苏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因地制宜各施良策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既有对一贯要求的再强调,也有对相关论述的新拓展,更有首次提出的新任务,饱含着对江苏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厚望,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紧紧围绕如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同贯彻总书记历次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同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同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难题结合起来,江苏各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闭幕次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就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强调,省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把工作谋深谋细谋实,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要义、因地制宜这一重大要求、成为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围绕总书记明确的一系列具体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能落地的举措。
       3月13日,江苏省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视关心,以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充分肯定为激励和鞭策,真正用心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领悟透、落实好,有效克服各种困难挑战,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对于新质生产力,会议强调,紧扣“因地制宜”这一重大要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江苏所有设区市接连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这些会议共同的重要关键词。如何“因地制宜”把重点工作谋深谋细、落地落实,各地有各自的思考。
       3月13日,南京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提出,努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南京要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挥高校院所、科创平台、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努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苏州13日召开的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表示,要围绕落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要求,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在具体措施上,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全力建设“1030”产业体系;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进培育,支撑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无锡14日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提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认为,要善于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维度看形势、观大局、找问题、抓工作,把牢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严格遵循“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科学高效的举措把无锡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上的桥头堡。
      徐州14日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提出要围绕贯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针对自身情况,抓好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343”创新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常州市委常委会3月12日召开会议,提出要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不断提高新能源之都首位度,加快推进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氢能和新型储能等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发挥万亿之城影响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南通在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打造重要增长极、加快迈向“下一个万亿”的鲜明导向,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调研,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助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连云港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等战略,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向高攀登”,促进优势产业“向新发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淮安市委常委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提出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牢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淮安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任务,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7+3”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传统产业转型提质,统筹做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构建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淮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筑牢支撑。
       盐城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扬州在省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后的续会上提出,围绕“因地制宜”, “增创产业新优势”,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做好数实融合、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四篇文章”,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镇江3月14日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提出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泰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强产创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加快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要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的重大要求,正确处理好重点与系统、生态与状态、培育和引进的关系,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宿迁在传达学习贯彻全国
“两会”精神会议上提出,要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深入实施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构建壮大“615”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切实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宿迁现代化。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实干”一直深植于江苏的基因里。都说春天是奋斗的最好时节,从春天出发,知重负重、奋发作为的“江苏班”必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之2  南京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殷切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南京雷厉风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3月6日,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和产业强市,聚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新举措。3月7日,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围绕3个新开工百亿级制造业项目聚力攻坚突破,加速推进重特大产业项目。3月11日,发布450个重大项目名单,紧锣密鼓督战落实。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将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城市发展锻造坚实基石。
       南京市市长陈之常表示,南京全面实施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要稳定在30%以上。
       南京还提出,要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为目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完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关键,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最近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出炉,南京共13家企业入围,新增数量全省第一。南京已累计培育3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跑在同类城市前列。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实力和巨大潜力日益彰显。

 
\

 
       之3  数字中国建设:十大城市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深圳、杭州、苏州、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重庆、合肥十大城市在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市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战略和措施。十个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具体举措,概要如下:
       深圳:深圳出台了系列政策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其中,针对前沿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设立了专项研发资金和扶持计划。同时,实施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深创业创新。此外,深圳还加强了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创新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杭州:杭州在政策上强调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出了多项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同时,杭州还加强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苏州:苏州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制定了详细的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此外,苏州还加强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此外,北京还加强了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其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上海: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注重金融创新和开放。通过设立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等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同时,上海还加强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成都:成都在政策上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成都还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与交流。
       广州:广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注重跨境电商和国际商贸的发展。通过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等措施,提升广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同时,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南京:南京在政策上强调了科教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通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南京还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此外,南京还加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重庆:重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注重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通过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等措施,提升重庆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同时,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合肥: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制定了专项政策。通过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支持量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合肥还加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合肥还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政策都是各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市定位制定的,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大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协同效应,能整体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进程。

 
\

        之4  全国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前,全国各地正因地制宜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浪潮。在长三角,各个重点城市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将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今年,国家将继续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在安徽,100多家院校、机构不久前共同启动了一项新改革,让科研团队获得知识产权实施作价入股。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北汽福田,每天80多亿条数据在这个车联网平台上实时穿梭,近期很多地区的冷链、快递车活跃度增长了30%以上,比往年启动得更快更早。
       今年,国家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不断向“新”而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今年开年以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孕育壮大。北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各地不断推出新举措,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呈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方面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势头更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就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浇花、洗碗、摆放椅子,甚至能帮人剃胡须。量子计算机能把算力提高到新的层次,以指数级增长超越现在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前沿创新让我们切实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

       之5  中国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同时,中国新质生产力也正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技术和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继而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助推全球技术变革,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源头地。2023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研发支出绝对额居世界第二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技术发明看,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66.5万件,在有效发明专利中占比41.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件。在5G等重要领域,中国拥有的专利量居世界第一。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中国也贡献了一批世界级的科技成果。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400家,智能晶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持续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是全球创新产业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技术产业化基地与产业变革的主要策源地。当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超20%。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数材料、组件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对创新原型产品快速试制并实现量产提供了强大支撑。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得以形成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和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这既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需要,也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
       依托制造业的综合优势,中国能够推动全球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从作为技术产业化重要载体的独角兽来看,中国是全球产生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中国有166家独角兽企业入围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数量占比为33.2%,居全球第二;估值合计为10.03万亿元,估值占比为35.6%,居全球第二。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验证方面,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为新技术的快速部署应用树立了标杆。如智能设备,2023年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的增加值分别增长60.0%、20.5%;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化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3%、36.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统计,中国工业机器人2022年销量为29万台,占据了52.5%的全球市场份额,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日本(5万台)。
       中国新质生产力走向世界,正在助推全球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的5G技术网络遍及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世界通信与移动互联网提质升级提供了底层支撑。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出新动能,开辟出新天地。向新而行的中国经济将乘风破浪稳健快行,与所有友好国家合作共赢,与世界发展互相提供更多机遇和福祉,更加强有力地彰显习近平主席所说“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汇集梳理】钱伯华(本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常务副院长,省委研究室原巡视员)
                                                          
报:省委省政府领导;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
送:省主管及相关部门,有关方面。
发:本院各领导,各成员单位。                                                               
本刊地址:南京市江东中路237号中央公馆           
联系电话:13851896600



 
\

图文编发:本院网站负责人兼主编  钱伯华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江苏省住建厅 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