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简介

单位: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邮编:210013

电话:025-83382671 83382672

E-mial:jscfy@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发 展 历 程 






 

一、2016年3月换届以来
 
2016年
        1. 完成换届,继往开来。按照有关规定、本院章程和相关程序,经过向省民政厅、省社科联报批,于2016年3月初召开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第五届理事大会,选举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会由3名理事、1名监事组成,仇向洋为理事长,刘福林、钱伯华为理事,刘宇平为监事。新一届理事会选举刘福林为院长、院法定代表人。新一届院领导在换届之际即聘任钱伯华为常务副院长,陈小骏、谈镇、翟国方为副院长;于2016年10月增聘王兴亚为副院长。换届之际,按规定向省民政厅和省社科联办理了报备、换证、年检等手续。院新老领导进行了工作交接,对资产、财务等重要事项作了交割和结转。
        2. 正确定位,端正方向。按照主管部门省社科联对本院确定的“社会智库”的性质与定位,以中央和省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为指针,以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9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是针对智库建设的具体指示为指导,着重致力于习近平同志所讲的“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在找准定位、端正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围绕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本院管理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3. 承接课题,打开局面。院部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和主抓手,打开了新的局面。先后承接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招标的重大研究课题,由本院牵头,联合省委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南京大学等部门和院校的研究力量,完成了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规划办《江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研究》,省统计局《江苏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省委研究室《推进江苏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等课题研究。省委改革办、省社科规划办跨年课题《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研究》正在按期推进。其中,《江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研究》是省长圈定的十个重点课题之一,得到石泰峰省长的批示(十中有四获得批示)。研究成果都摘报有关领导和相关方面,收入专题文集,被吸收运用到有关政策、决策与实际工作之中。
        4. 创新管理,明确责任。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保留合理部分,针对老问题、新情况,修订、更新部分规章制度,按章程报理事会批准,制定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事业发展责任书》、《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课题费管理办法》。同时,健全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统筹兼顾,既从政策法规上做到遵章守纪,又从发挥全院积极性创造性上激励促进;既考虑确保全院事业的整体发展,又为各成员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明确了院部领导、管理与服务全院的引领责任,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和所有人致力全院发展的共建责任。为此,院部与所有成员单位进行了座谈与交流,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谋进一步发展的良策。年初换届以后,承前启后,统筹兼顾,基本理顺了体制机制和各种关系,明确了共同责任和各自职责,使管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使大家都有用武之地,更好地投身新的发展。院部以本院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和院校,圆满完成省委研究室、省委改革办、省政府研究室、省统计局等部门和单位招标的重点研究课题。成员单位作用继续得到发挥,多方开展了各种规划设计类、工程方案类项目研究与策划。
        5. 激活刊物,重建论坛。接手原办但已停顿两年的出版物《城市评论》,对照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及机关主管部门对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刊物的规定,经院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城市评论》改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主要刊发本院的研究成果。
        6. 拓展领域,扩充实体。为了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发展能力,开始把目光与思路转向与实体公司、实业经济的合作研发。从下半年开始,推进与江苏宁静致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年底报经理事会批准,成立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环保研发中心”,主要致力城市环保与大气污染治理的课题研究、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同时积极支持院里的事业发展。
        7. 加强联络,寻求支持。邀请有关省领导担任本院名誉院长,聘请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本院顾问,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本院专家委员会,使智库“外脑”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同时,拜访省市有关领导,省委、省政府研究室等省级机关有关部门,南京大学、省委党校、南京邮电学院等院校,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   
 
2017年
        2017年,继续按照业务主管部门省社科联、登记管理部门省民政厅对本院确定的“社会智库”的性质与定位,以中央和省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为指针,以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9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是针对智库建设的具体指示为指导,着重致力于习近平同志所讲的“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十九大召开后,迅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找准定位、端正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围绕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本院管理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1. 承接课题,再开新局。院部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和主抓手,进一步打开了新的局面。先后承接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招标的重大研究课题,由本院牵头,联合省委省政府研究室、省住建厅、南京大学等部门和院校的研究力量,承担了省委改革办、省社科规划办课题《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研究》、《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估》,省政府研究室委托研究的课题《智慧政府建设》,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做了大量调查,在了解掌握足够分量情况资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综合研究,形成课题报告。研究成果都摘报有关领导和相关方面,被吸收运用到有关政策、决策与实际工作之中。各院所承接和参与了省部或有关市县区委托的区域发展规划、市民增收路径、特色小镇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众创空间联盟、企业或产业发展战略、江海联动开发、著名企业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发掘、国家及江苏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与推进策划等多方面的政策拟定、发展规划、项目策划、课题研究、研讨咨询等。
        2. 重建论坛,推进交流。将已停顿两年的出版物《城市评论》,对照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及机关主管部门对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刊物的规定,改版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主要刊发本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刊发3个课题研究报告,1次研讨会发言及相关资料汇编,共14.6万字。同时,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正常化,提高使用率,发布《城市评论》的全部内容,选发相关文章和资料,逐步扩大本院研究成果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3. 明确责任,凝心聚力。制定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事业发展责任书》,既从政策法规上做到遵章守纪,又从发挥全院积极性创造性上激励促进;既考虑确保全院事业的整体发展,又为各成员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明确了院部领导、管理与服务全院的引领责任,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和所有人致力全院发展的共建责任。院部已与大部分成员单位签订了事业发展责任书。对个别不符合要求、不签订责任书的单位将妥善做好善后工作。经过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细致工作,使本院性质与职能、设置与构成去虚就实,真正名副其实,理顺体制机制和各种关系,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建设,使大家都各司其职、有用武之地,各显其能、创优异业绩。
         4. 拓展领域,扩充实体。为了拓宽研究领域、增强发展实力,进一步把目光与思路转向与实体公司、实业经济的合作研发。一是与苏州天创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二是联合本院有关实体单位成立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政府建设推进中心”,三是与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激活了本院“创意家-企业家联盟”,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智慧政府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本院工作。
         5. 参与研讨,服务社会。7月上旬参加了本院江海研究院在南通举办的“亚萍文化”专题研讨会,并且帮助聘请了专家与会主讲,本院名誉院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解民与会讲话,本院院长、副院长及成员单位负责人与会发言,围绕“亚萍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提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会后将本院与会建言及相关资料编发于《城市评论》,送有关领导和相关方面参阅。11月27日,院部领导人应邀出席了南京创客空间举办的“2017金陵众创高峰论坛”。所属各院所,分别主办或参与举办了所在地及相关方面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咨询会、论坛、讲座等,并且与会做了不少高质量的发言和交流,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被有关方面吸收,有些见诸于各种媒体报道。 
        6. 加强管理,强本固基。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保留合理部分,针对老问题、新情况,修订、更新部分规章制度,按章程报理事会批准,制定了事业发展责任书和有关管理办法。在财务上,健全完善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在抓好管理的同时,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将此作为全院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推动院部及各成员单位所有人员,在课题研究和项目策划中边实践、边学习,不断锻炼提高研究、策划、咨询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2001年11月成立至2016年3月换届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标牌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 —— 2011年

【领导团队】
        苏城院自2001年11月成立至2011年,由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现科技部副部长黄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解民,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王荣炳,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先后聘请刘国光、周干峙、高尚全、李京文、张卓元、黄健、章剑华、徐山瀑、毛伟明、周岚、刘志彪、宋林飞等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张锋教授担任院长,由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仇向洋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由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正厅)周明生,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担任副院长。研究院下设办公室、科研部、《城市评论》编辑部,以及城市评价中心、城市经济规划中心、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城建企业家联盟、创意家——企业家联盟和城市经济、城市形象、城市房地产、城市信息化四个研究所与江南、江海、淮海、南京四个研究院,并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联合主办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出版发行了2003年至2011年卷。
 
【论坛研讨】
       苏城院成立十年来,积极开展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咨询活动,主办了“江苏城市发展论坛”。城市论坛现已成为江苏城市发展问题重要决策咨询形式,连续举办了八届。首届以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第二届以入世和城市外贸信用管理为主题,第三届以中国城市化和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为主题,第四届以市区农村城市化为主题,第五届以数字城市与投资环境为主题,第六届以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第七届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为主题,第八届以长三角城市创新、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均发挥了对实际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第三届论坛上,苏城院与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组委会”,并把此次会议作为首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以后每年轮流在南京都市圈城市或南京财经大学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2004年在安徽芜湖市举行了以南京商圈建设和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5年,在镇江市举行了以南京都市圈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6年,在马鞍山市举行了以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都市圈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7年,在扬州市举行了以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互动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8年,在滁州市举行了以分工合作、共建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12月,苏城院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社科联、浙江省社科联、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举办了“首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论坛暨第八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长三角城市创新、和谐、共赢发展高层研讨会”,通过并发表了《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苏州宣言》。
       2009年、2010年,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了第七届、第八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
在首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上形成并发表了推进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的“南京宣言”,在第三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上形成并发表了推进南京都市圈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镇江共识”,都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课题研究】
         苏城院注重发挥专家较多的优势,积极承担省内外城市发展战略和重大课题的研究。
         2002年,承担了江苏软科学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与保障机制研究》。
         2003年,承担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委托的《镇江市发展战略研究》、镇江市京口区政府委托的《市区农村城市化对策研究》,以及宜兴市政府委托的《宜兴实现“两个率先”与城市化战略研究》。
        2004年,承担了省委研究室“江苏重大发展战略招标课题”《江苏沿江城市群建设研究》、省建设厅“江苏城乡建设事业重点研究招标课题”《江苏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2005年,承担了沪苏浙三省(市)社科规划办“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联合招标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未来机遇和挑战研究》,以及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南京都市圈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系列研究课题”的《南京都市圈汽车、船舶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2006年,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目标、途径、现状、评价等问题,通过组织征文和论坛演讲,进行了40多万字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途径·创新》一书的整理、研究与编写工作,既作为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的献礼之作,也作为苏城院创建5周年的纪念之作,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优秀学术成果征评活动中,获“优秀著作奖”。同时承担了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与创新都市圈建设系列课题”《南京都市圈城市主导产业的互动与创新发展研究》。
        2007年,承担了省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江苏新一轮现代化研究》,以及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张家港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研究起草。
        2010年,承担了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城市转型与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研究”和苏州市委办“做大做强苏州中心城市战略研究”和“南京市十二五旅游规划研究”等任务。
 
【交流合作】
        2002年,苏城院与省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了江苏三大都市圈的研讨与宣传活动,走下去与宿迁、扬中、句容等城市政府联办所在市的城市化战略研讨会,拍摄了电视宣传片,编写了《江苏经济》增刊“城市化与江苏三大都市圈”特辑,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2003年,与仪征市人民政府联办了“沿江开发与仪征跨越式发展研讨会”,为仪征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有效运作提供了有较高决策咨询价值的意见。
        从2004年开始,每年推出《江苏城市发展问题与前瞻报告》和《江苏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两份年度研究报告。同时组织院内外专家编写《21世纪城市发展论丛》,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12月,苏城院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经贸委、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建设厅联合举办的“2005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高层研讨会暨第六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上,通过并发表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南京宣言”,较好的反映了参会的国家和省、市,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中科院两位院士和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其他代表的意见、意志和智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生态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生态产业、整合生态景观、建设生态社会等六项主张,对全国生态城市建设,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006年,苏城院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在7月份举办了“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途径高层研讨会”,通过并发表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无锡共识》,发布了《长三角16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和沪、苏、浙三省(市)报送了《关于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专家建议》。苏城院城市经济规划中心积极探索组建无资产联盟的优质团队,开展“结构保障性”城市经济规划工作,在2006年取得进行南京金城集团、华电集团老厂区、秦淮河石头城段文化创意产业街区、邳州国际家具新城、江都旧城更新等经济规划研究设计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2007年,苏城院城市经济规划中心积极探索组建无资产联盟的优质团队,成功进行了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区、生态型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及国际生态型物流城等的发展战略规划。
       2008年,完成了中国留学生人才发展基金会的“中国(惠州)留学人才发展基地研究”,和南京市发改委的“南京铁路枢钮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中国茅山国际运动健康产业园战略规划研究”,“扬州市、维扬区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世界名居建筑文化博览园战略研究”等。
       2009年,完成了“云南省楚雄州世界和平生态旅游新城发展战略研究”和“大庆市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2010年、2011年,完成了“南京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南京浦口新城十二五规划纲要暨发展战略研究”等。
此间数年,苏城院努力把城市发展研究与城市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创办综合性的民办城市大学(学院),2008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批复,成立江苏城市科学研修学院。
  
2012年 —— 2015年
 
        2012年  组织撰写了《2012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2012江苏城市发展报告》、《2012江苏城市发展问题和前瞻报告》、《2011年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报告》等,总结了2011年江苏城市发展工作部署和理论探讨,和全年江苏城市整体发展中取得的新进展、新亮点及江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了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提出了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更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更高层次上统筹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更高水平上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建议。承担的《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环太湖地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研究报告》(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委托研究课题)完成后,引起了环太湖五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特别是有关央企有意推动环太湖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将这一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6 月,参加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举办的“中国城市区域合作发展大会暨城市发展与民营经济高峰论坛”。提交了《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发展新态势》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
        7 月,参加中国经济学会与上海市奉贤区政府合作召开的“中国城市城镇合作发展峰会”,提交了《力创长三角城市城镇合作发展新局面》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     
        10月,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长三角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科院及浙江日报社等,在杭州举办了以“长三角一体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四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论坛”。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王茂林作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龙永枢、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李兵弟司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刘亭主任及我院院长张锋和我院江海研究院黄鹤群院长等作了大会议发言。会议通过“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杭州共识”,提出了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理念,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纵深发展,转变长三角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长三角更进一步融合发展,以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2013年  就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了初步调研,向有关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建设以淮安、宿迁为中心的环洪泽湖生态都市圈的建议报告”。阐述了构建和优化环湖城镇体系、分工和布局环湖产业体系、明确定性、定位淮安、宿迁两中心城市、强化环湖区域发展基础设施支撑,构建和持续环湖区域发展平台等,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10月中旬,我院与中共淮安市委、淮安人民政府、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在淮安市联合举办了“新型城镇化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省人大原副主任丁解民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中共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致词,淮安市市长曲福田教授、江苏省首届社科名家宋林飞教授、省人大原秘书长顾介康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张鸿雁教授等著名专家作了精彩演讲。会后,与会专家向省委、省政府和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力推淮安新型城镇化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专家建议”。建议进行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与“产城融合发展”相关的各项改革;建议大力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丰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内涵,进一步拓展苏北地区“一市一策”的政策范围,加大对苏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以淮安、宿迁为中心的“环洪泽湖生态都市圈”。
       我院江南研究院担纲承接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下达的城市合作研究项目,主持《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环太湖地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好评。
       我院江海研究院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对如何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持新形势下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南通提出意见,得到了南通市领导的重视。江海研究院参与承担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南通卷》一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丛书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主持这一系统工程。丛书中江苏部分由宋林飞任主编,我院负责人是江苏编指委成员。江海研究院黄鹤群院长则担任《南通卷》主编,他组织市内一些著名的社科专家、学者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历经五年,经过全体编撰人员的十易写作提纲,三易其稿,反复修改,前后研究讨论数十次,终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正式出版。该书有41.5万字和41幅插图,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印刷精美,学术性、理论性、资料性兼具,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我院参加了南京“智库”联盟,成为首批23家联盟单位之一。该“智库”联盟是按中共南京市委文件宁委发〔2013〕49号《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智库”支持功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意见》建立的。参加“智库”联盟,有利于加强我院与南京市各综合研究部门以及南京地区和省内高等院校与社会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更好承接南京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需求,更加主动围绕南京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对策探讨和预警分析等,更好地为地方城市政府、城市发展服务。

        2014年  我院江南研究院承担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的书面报告和市长会议发言的文字起草工作,苏州市长关于《把握上海自贸区建设新机遇,开创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征程》的会议发言,其时代气息和立意高度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交口称赞。江南研究院承担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研究》(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委托研究课题)、《苏州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苏州市发改委招标课题)、《苏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影响力研究》(苏州市发改委委托研究课题)和《苏州旅游业发展研究报告》(苏州市旅游重点调研合作课题)等课题,并均当年开题、当年结题。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我院江海研究院受邀参与为南通市政府研究、制订一系列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文件,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加强源头管理 减少交通事故——关于增强交通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提交给政府决策;完成了《正确把握劳动争议调解趋势,努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关于当前劳动争议新特点的调研及对策》的课题,并送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完成了《关于南通市房价走势的分析与建议》文稿;完成了《生产实践的创造,农民集体的智慧——对南通市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总体观察与思考》调研,此报告已刊登在《苏南发展》杂志第八期上;完成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南通市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与思考》调研,被南通市委党校的杂志《南通论坛》第五期上采用,南通市工商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提炼“通商精神”,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研究,并与外地的晋商、徽商、粤商精神进行对比,积极提炼、概括通商精神的内涵,建言献策。为南通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淮海研究院受地方职能部门委托,承担徐州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2个课题)、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徐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徐州市贾汪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徐州市黄河故道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楼区产城融合规划等近10个地方委托课题,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院于2012年承担的《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环太湖地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研究报告》(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委托研究课题)完成后两年来,我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一直在为此项目实施进行接洽,并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细化工作。
          
        2015年  7月,我院与省委研究室联合举办了“国家南京江北新区关键举措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就狠抓规划先行、资源整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会后整理成“抓准抓实,勇于创新,加快推进江北新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崛起”的会议纪要,被刊发在省委研究室内刊“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上。
        9月,我院与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在南通市联合举办“以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体制机制建设”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我院提交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江海联动开发“、”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发展的建议”等11篇论文,18位国家、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导作了大会发言,大家踊跃为通州湾江海联动发展把脉建言献策,提出了《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建设专家建言》,建议要以国际眼光高瞻远瞩抓住用好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坚持精准定位,科学开发,合理布局,联动发展,突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通州湾示范区,建议有关方面加大扶持通州湾示范区开发力度,支持通州湾建立沪苏合作园区、国际渔业合作集聚区、“滨海国际健康养生基地”,国家通州湾国际制造业合作区,支持通州湾建立高端高能的大物流体系,加强对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支持通州湾示范区对外交通体系快速提升,打造长江下游北翼现代物流发展、江海联动开发、陆海统筹发展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助推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建言”刊登在省委研究室《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第28期上,送省委常委、省人大党组成员、副省长、省政协党组成员、各市委书记、市长。我院江海研究院积极参与了本次论坛的承办工作。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江苏省住建厅 建设部